|
大概是这样:
唐朝的张仁愿,是下邽人。他年少时就具备文才武略。武则天时期,担任殿中侍御史。当时有人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张仁愿坚决抵制。后来他出任检校幽州都督。恰逢突厥默啜入侵,攻陷了赵州、定州,带领部众回军逼近幽州。张仁愿整顿军队出城截击,被流箭射中手部,贼军也随后退兵。武则天派遣使者前来慰问,赐给他医药。张仁愿多次升迁,官至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回到京城,任命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当时都城粮食价格昂贵,盗贼众多,张仁愿将盗贼全部捕获,用杖刑处死,远近之人都受到震慑,无人再敢作案。当初,唐高宗时期,贾敦颐担任洛州刺史,也很有政绩,所以当时的人评价说:“前有贾敦颐,后有张仁愿,比得上京兆的三王。”他就是如此被人称赞。
突厥侵犯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贼军击败,朝廷下诏让张仁愿代理御史大夫,接替沙吒忠义统领军队。张仁愿到达军中时,贼军已经退去,于是他率军跟踪追击,趁夜突袭,大败贼军。在此之前,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黄河北岸有一座拂云神祠,突厥将要入侵时,必定先到祠中祭祀祈祷求福,趁机放牧战马、部署军队,然后才渡过黄河。当时突厥默啜率领全部兵力向西进攻,张仁愿请求趁虚夺取黄河南岸的土地,并在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让它们首尾相互呼应,断绝突厥向南进犯的道路。唐中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张仁愿上表请求留下服役期满的镇兵,来帮助完成筑城工程。当时咸阳有二百多名士兵逃回,张仁愿将他们全部擒获,当场在城下斩首。军中将士十分恐惧,服劳役的人也竭尽全力,六十天就把三座城都修筑完成。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座城相距各四百多里,三座城都占据交通要道,远远地相互接应,向北开拓了三百多里土地。在牛头朝那山以北设置了一千八百处烽火台。从此突厥无法越过此山来放牧,朔方也不再遭受贼寇抢掠,还减少了镇兵几万人。
张仁愿当初修建三座城时,没有设置瓮城门以及防御敌人的战格等守备器械。有人问他:“这里是边城抵御贼寇的地方,为什么不做守备呢?”张仁愿说:“用兵贵在主动进攻夺取,不应该被动防守后退。贼寇如果来了,就应当合力出城迎战,要是有人回头张望城池,就必须斩首,哪里用得着守备设施,让士兵产生退缩惭愧的想法呢。”后来,常元楷担任朔方军总管,才开始修筑瓮城门,以防备贼寇。议论的人因此敬重张仁愿而轻视常元楷。张仁愿在朔方时,上奏举荐任用张敬忠等人,这些人大多做到了高官。当时的人称赞张仁愿有识别人才的眼光。
景龙二年,张仁愿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不久又加授镇军大将军。唐睿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加授光禄大夫。张仁愿去世后,追赠太子少傅。他的儿子张之辅,担任赵州刺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