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荣耀渭南网,结交渭南乡党,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荣耀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各中心校、高中: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效解决校园中“小眼镜”“小胖墩”等突出问题,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及其他中省市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1.体质健康达标率:到2026年,全区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5%以上,优良率提升至40%以上。 2.运动技能掌握:促使95%以上的学生能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显著提高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特色项目普及率和参与度,让每位学生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乐趣和专长。 3.健康问题防控:强化学生健康管理,实现学生近视率年均下降0.5%,肥胖率、龋齿率严格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工作内容 (一)强化课程实施与体育活动 1.严格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课时安排纳入课表并向家长公示。小学低年级采用“4+1”模式(4节基础课+1节游戏课);小学3~6年级和初中7~9年级采用“3+1+1”模式(3节基础课+1节体能课+1节特色项目课,如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水上或冰雪类、中华传统体育类、新兴体育类等特色体育活动课);高中阶段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在不少于每周3节体育课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体育课时,每节体育课必须安排10分钟体能练习,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每周增加1节传统或者特色专项训练课。中小学校每学期应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总课时中安排6课时健康教育课。因天气等原因影响室外体育课正常开展的,要充分利用室内场馆开展体育课教学活动,优先确保学生当天体育活动时间。 2.保障每天体育活动时间。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区义务段学校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各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课间活动行进路线和活动场地,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活动的项目,引导学生安全、有序地开展课间活动,让课间成为学生放松身心、增强体质的黄金时段。高质量落实大课间活动,每天至少安排一次30分钟大课间,因地制宜开展球类、跳绳、皮筋、毽子、沙包、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区局每学期组织开展1次大课间展评活动,促进全区学校大课间活动质量的整体提升。 3.引导师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各学校要认真组织每天上下午各1次的眼保健操,做好每学期1次的视力监测工作,并建立健全学生视力监测档案,定期开展爱眼护眼知识宣传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普及科学用眼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体育活动中,引导带动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阳光,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运动、休息,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体育教师要合理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学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中的各项要求,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1.优化体育教师配置。依据班师比标准,配齐体育教师,保证师资力量充足,鼓励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同时与有资质的专业体育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引入优质资源,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体育课后服务和专业教练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教育活动需要。 2.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施分层分类培训,精准定制培训内容。充分借助“国培计划”这一优质平台,开展体育教师技能提升专项培训,着重强化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方法。每年定期组织体育教师教学教研培训,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学经验分享与教学理念更新,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落实体育教师待遇保障。将体育教师组织大课间、带队训练、指导比赛、体质健康监测等工作计入工作量并纳入绩效工资考核,依照相关规定,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运动服装,并在教学装备方面给予相应支持,配备齐全各类体育器材与设施,确保校园体育活动正常开展。 (三)完善体质监测与干预机制 1. 建立动态健康档案。每学期开展体质健康摸底测试及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体质情况。 2.实施分层干预。针对体质未达标学生,家校社联动制定干预方案,实行“一生一策”,通过个性化运动处方等方式重点帮扶;对达标学生,开展运动技能提升计划。 3.强化督导问责。区教体局每年按不低于30%的比例抽测学生体质健康,结果纳入学校发展综合评价,对合格率下降的学校实施问责。 (四)构建多元化赛事体系 1.常态化开展校园竞赛。每学期举办校级田径运动会、足球、篮球、跳绳、踢毽子等特色项目联赛,鼓励班级、年级间开展小型赛事,实现全员参与。校园足球特色校常态化开展班级联赛,保证每班每年至少参加10场校内比赛。 2.打造区域品牌赛事。区局定期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及各单项球类比赛,其中全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篮球、足球、排球运动会每年举办一次,并积极推动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的开展。重点支持校园足球发展,建设足球特色学校,常态化开展各级各类足球赛事,以“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为龙头,以“联盟杯”足球比赛为推动,以“校园班级联赛”为普及,以“幼儿足球趣味活动”为启蒙,建立四级联动,促进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打造我区精品足球赛事。 (五)优化保障条件 1.加大体育经费投入。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体育教师培训、器材更新、场地改造,鼓励支持学校引进智慧体育等数字技术助力校园体育提质升级。中小学须配备数量足够、适合不同身高的单、双杠,为学生提升上肢力量创造条件。体育运动空间不足的学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其他场所拓展或开发体育活动功能,提高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各学校在确保校园安全前提下,学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及家长开放,确保学生体育活动有时间,有场地。鼓励学校探索与周边学校、社区、公园等共享共用公共体育场馆。 2.提升设施安全水平。各学校要制定运动意外应急处置方案,校园内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开设急救课程。鼓励运用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学生运动状态,及时预警风险,妥善处置突发情况。定期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进行安全检查和维修保养。 (六)突出体育育人功能 各学校要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结合实际挖掘提炼校园体育精神及内涵,培育校园体育典型,开展体育文化交流,讲好校园体育故事。鼓励家长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宠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三、工作要求 1.深化思想认识。各校长需深刻领悟提升学生体质工作的深远意义,要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组织保障。各学校校长要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指定1名校级领导专门负责学校体育工作,成立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研讨会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体育教研组、体育教师、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在体育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凝聚各方力量,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任务精准落地、高效推进。 3.保障政策落实。做到严禁变相挤占、挪用、削减体育课时,严禁教师“拖堂”或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杜绝为学生课间活动设置不必要的限制,确保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内容能够按要求开展、落实。 4.完善评价机制。各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师工作评价标准,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课外活动组织、课后服务开展、特色体育项目训练、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教学科研成果等纳入评价范畴,以此作为体育教师岗位聘任、绩效评定和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励体育教师积极作为,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区局将把学校体育工作政策的执行情况、体育课程的开设质量、保障条件的落实程度、师资配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近视防控成效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 渭南市临渭区教育体育局 2025年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