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旅游强之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中国苹果第一村图记兼访洛川人文
宋渭涛 文\图2019年国庆节的第四天,我和同事65度大哥、园园嫂子偕同父母自驾游去了趟延安,第二站是洛川县,依次去了洛川民俗博物馆、洛川会议纪念馆、中国苹果第一村——阿寺村等,民风淳朴、风光迤逦、一路平安!
“中国苹果第一村——阿寺村”位于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距离县城12.5公里,洛川会议纪念馆2.4公里。该景区是依托陕北苹果之父——李新安的故事,按照“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洛川苹果在世界的影响力,推进洛川旅游业的发展,打造而成的文化旅游项目。是一个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休闲、疗养、度假需求,具有风格各异的旅游文化元素,突出了浓厚的苹果文化氛围。
1947年春,李新安从河南灵宝县用毛驴驮回了200株苹果苗,从此,苹果就在阿寺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1956年,西北五省造林大会在延安召开时,胡耀邦同志亲自到阿寺村苹果园参观,并予以高度赞扬。1957年,国家举办全国首次农业展览会,李新安受到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59年8月,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尝到李新安种植的苹果后,高兴地让中央办公厅给李新安写信说“这在陕北高原是一个创举”。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洛川苹果已发展到50万亩规模,品牌价值达687.27亿元, 成为洛川人民致富的源泉,阿寺村成为洛川乃至渭北苹果的发源地。
洛川县22万老百姓以苹果为业,渭北、陕北苹果从这里出发,庆丰收的锣鼓在这里年年擂响,欢快的舞步在这里纵情奔放,苹果文化在这里汇聚发扬。广场上,果乡大讲堂讲述着洛川人探索创业迈步小康的故事;李新安纪念馆讲述着洛川苹果发展壮大的足迹。
阿寺村李氏,祖上由山西移民而来,究竟是哪乡哪村人氏不详,只记得来自山西大槐树下。移居此地后广栽槐树,一寄思乡念祖之情,二表落地生根之意。历经兵火雷电,仅有两株幸存,今见南边较小一颗,为原植株根部第三次再生,较北一颗祖传为李氏祖上手植,虽几经劫难仍顽强地生长着,已有700余岁。大集体时代,村队部的铃子一直悬挂于树枝上,树下也成为村民议事论公道、说古今拉家常的聚集地。
苹果之父李新安的祖屋故居,他在这里出生成长,继承祖业,娶妻生子(女),在炕头油灯下阅读务果书籍,给乡亲们讲述种植和管理苹果树的技术,接受中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鼓励和媒体的采访,体验过成功的欢乐与受挫的痛苦,斯人虽去,精神永存。他的妻子王兰畔是一位集剪纸、农民画等民间美术技艺于一身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剪纸传承人”,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纵观李新安的一生痴心于苹果事业,初衷不改,为这片古老的洛川大塬带来了活力和生机,给洛川人民开创了甜蜜的事业,留下一个“让苹果红遍洛川,红遍陕北高原”的梦想。七十年来,洛川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矢志不渝,开拓进取,一步一步将李新安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正如王巨才诗中赞颂的:“应是秋风醉流霞,红遍山塬十万家。当年种树人何处,锦绣满目思无涯。”
以下是我拍摄的游洛川县及途中美景,使用宾得K1数码相机,宾得DFA28-105镜头,宾得K5-2数码相机,宾得FA100-300PZ镜头,后期暗房采用Lightroom CC处理,请您欣赏!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的人文资料,以下来自网络:
一、交通:往返中国苹果第一村——阿寺村很方便,飞机或者动车到西安,从西安北站出发,走秦汉大道、延西高速、包茂高速、迎宾大道、G210(旧)、满防线等,行驶203公里,到中国苹果第一村——阿寺村。具体您可以使用百度地图导航查找到行车路线。
从陕西省西安市火车站去中国苹果第一村——阿寺村的参考路线图
二、附近景区:
1、洛川会议旧址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川会议纪念馆位于洛川县城以北10公里处的永乡乡冯家村。1937年8月以前这里为一所私塾小学,1961年经肖劲光、肖克等同志确认,国家档案局曾三局长提供洛川会议有关资料,确认这里为洛川会议旧址。1966年成立了“洛川会议旧址管理筹备处”并对外开放。1980年更名为“洛川会议纪念馆”。馆舍占地面积19869平方米,建筑面积940.6平方米。隶属于洛川县文物旅游局。
2、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AA
明代陕西参政崔忠途经洛川,曾赋诗道:“新骑羸马远甸宣,满眼风光古洛川。四面好山深涧外,一弯流水戍楼前。莺花远近连村树,稷黍高低负郭田。形胜有余民赋重,几时烽火息三边。”延安南部洛川残塬的景色,被他廖廖数笔写得生动可感,一份忧民之心也令人起敬。延安无土不黄金,洛川塬上扬美名。辽阔深厚的黄土高原独将盛誉集于洛川一身。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于2002年2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地处洛川县城南缘的黑木沟。
3、洛川民俗博物馆
洛川民俗博物馆座落在洛川县凤栖镇210国道旁。占地4亩,拥有8个展室,陈列面积近600平方米,是陕西省第一座民俗馆。l994年9月16日正式开馆。著名学者、民俗学家钟敬之题写了馆名。2004年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三级馆。博物馆建筑采用清代洛川传统的四合院形式。正门前蹲踞一对雍正十三年(1735)的铁狮子,两侧大红灯笼高高挂。院内既有陕北常见的窑洞,又有关中农村的瓦房,体现出关中与陕北接合地带民居。
4、万凤塔
位于洛川县土基乡富城村南二里左右。富城村是故富城所在地,所以又称万凤塔为富城古塔。万凤塔平面为八边八角,塔身系砖砌成,底边长3.2米,塔高40余米,分为十三层。塔正面门额上刻有“万凤塔”三字。塔身外每层均着唐宋门窗斗拱装饰。塔的用砖中,亦见有唐代手印砖。塔身处每层又造有小龛,内置各种石刻雕像。雕像多为佛像,但第三层小龛中,分别置有西游记中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一组雕像。
5、马家塬战斗遗址
马家塬战斗遗址位于延安市洛川县槐柏镇上花园与马家塬小沟渠两侧。1946年7月16日,洛川游击队约30名游击队员,由总指挥雷雨天带领到黄龙山开展游击斗争。途经槐柏镇上花园小沟对面马家塬时,因一岳姓之人告密,国民党地方武装头目贺明焕带百余人与游击队激战。后雷雨天率队从马家塬北峁撤走。此役,游击队负责人王安民负伤,游击队一指导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6、刘琦家族墓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琦家族墓 时代:明 地址:延安市洛川县旧县镇上铜堤村 保护范围:墓葬主体底为基线向四周外延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200米。2014年,刘琦家族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7、洛川土塔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川土塔群时代:清地点:洛川县槐柏镇、石泉乡、百益乡保护范围:以每个土塔塔基边缘为界向周围外延10米。建设控制地带:每个土塔A区外延5米。2008年,洛川土塔群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8、朝阳书院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书院时代:清地点:洛川县凤栖镇北关小学院内保护范围:旧礼堂(旧称总理纪念堂)建筑及后壁所嵌两通石碑。建设控制地带:A区周边各外延10米。2008年,朝阳书院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9、仁里府戏楼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仁里府戏楼时代:清地点:洛川县百益乡仁里府村保护范围:戏楼主体建筑四周各外延80米。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外延20米。2008年,仁里府戏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10、统将魁星楼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统将魁星楼 时代:清 地址:延安市洛川县槐柏镇统将村 保护范围:魁星楼本体。 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10米。2014年,统将魁星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11、黄连河王世泰故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连河王世泰故居时代:1910—1928年地址:洛川县土基镇黄连河村保护范围:东至寺院疙瘩西侧,南、西、北至旧(洛川)—(韩城)公路路沿。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50米。2018年,黄连河王世泰故居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12、洛川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部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川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部旧址时代:1935—1937年地址:洛川县凤栖街道办解放路社区文明路北保护范围:东至农机公司锅炉房西界,南至防疫站和检察院住宅楼北界,西至县委党校东界,北至农机公司住宅区南界。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2018年,洛川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部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13、后子头八路军随营学校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子头八路军随营学校旧址时代:1938—1939年地址:洛川县凤栖街道办后子头村保护范围:东至210国道改道线路和后子头城墙,南至村中公路和王尚才住宅以及热力公司,西至王彦荣等住宅,北至王玉民等耕地。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100米。2018年,后子头八路军随营学校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民俗:
1、洛川剪纸
洛川县地处陕西省中部,黄土高塬南部,北依富县、宜川,南接白水,东接黄龙,西临洛河与黄陵为邻。沟壑纵横,土地宽广,自然资源丰富,盛产苹果。剪纸是陕西民间美术中较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化的反映,同时它对研究农耕社会及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它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艺术特征
洛川剪纸根植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它是为适应农村居住特点而产生的,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
(1)受洛川特殊区域的影响,形成洛川剪纸独特的地域装饰性。
(2)由于洛川剪纸起源民间生活,依附于民风习俗传承至今,如祈福、祈寿和神灵崇拜等,是陕北综合艺术的独特语言,因而具有丰富特征。
(3)剪纸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造型饱满粗犷、线条简练,因而具有简朴的艺术特点。
历史渊源
洛川历史悠久,这块黄土高塬上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洛川民间美术自1978年起,从剪纸入手,举办多期剪纸学习班,征集剪纸作品数万幅,80年代在省、市、县文化部门的重视下,经洛川文化馆不断挖掘整理,加工提高,洛川剪纸从而在挖掘的基础上有了创新,民间剪纸在全国各大美术馆展出,民间剪纸艺人先后赴日本、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献艺。1993年洛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洛川剪纸已成为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主要价值
洛川民间剪纸在整个陕西民间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延安地区的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是人类创造美的最初形态。发掘、抢救、保护其价值主要有以下两点:
学术价值:
剪纸是陕西民间美术中较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又寄托着人们的思想信仰、风格情趣,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对研究农耕社会及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用价值:
发扬、抢救、保护洛川剪纸对延安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陕西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川剪纸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逐步走向成熟,至今在洛川,洛川民间美术自1978年起,从剪纸入手,举办多期剪纸学习班,征集剪纸作品数万幅,80年代在省、市、县文化部门的重视下,经洛川文化馆不断挖掘整理,加工提高,洛川剪纸从而在挖掘的基础上有了创新,民间剪纸在全国各大美术馆展出,民间剪纸艺人先后赴日本、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献艺。1993年洛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洛川剪纸已成为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2、洛川蹩鼓
洛川蹩鼓,是陕西省洛川县传统舞蹈,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故称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点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种舞蹈动作,表演时,鼓手腹前挎个直径约50厘米的扁圆鼓,边击鼓、边蹦跳。
2006年5月20日,洛川蹩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4。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的深入普查,《洛川蹩鼓》首次在延安民间艺术调演时展演,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并称为“延安三鼓”之一,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文艺大赛中获奖。还成为编创《延安武鼓》、《黄土雄风》等舞蹈作品的主体。并成为陕西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节目。每逢春节,洛川县的许多村镇,皆以击鼓欢跳《整鼓》,以庆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成就和变化。
3、洛川对面锣鼓
对面锣鼓是一种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是由几十付锣、几十面鼓、几十付镲、几十付马锣,几十根花杆组成,号称“百面锣鼓”。
4、陕西烂柯山传说
陕西烂柯山传说是流传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的民间传说故事,语言朴实简洁,内容丰富,优美动听,在其中寄寓了劳动人民对自然与生命的抗争和生存欲望。
5、拉枣枝婚俗
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称的洛川县,从古至今流传着“拉枣枝”的婚俗。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姜献琛《洛川乡土志》记载:“新妇下轿,即用枣枝上栽核桃大枣面兔,扫帚上栽纸花,名为拉花头”。
6、洛川老秧歌
流传于洛川县京兆乡、城关镇及黄陵、富县等地的秧歌,是一种不同于陕北大秧歌的古老传统形式,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秧歌”。老秧歌是春节闹杜火时常见的形式。正如秧歌中唱的那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村村秧歌闹得欢,虽说秧歌不好看,敲锣打鼓太平年。
7、洛川节俗之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洛川祭灶的日子,因为祭灶标志着要过年了,所以祭灶这天夜里也称小年夜。
灶神的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洛川俗称“灶王爷”,民间对灶王爷有种种传说,有说姓苏的,有说名禅,字子郭的,有说姓张,名单,字子郭的,也有说他是玉皇大帝的小儿子的,有说灶王爷是女神的,也有说灶王爷是男神的,因此灶神画也有单独灶王爷和灶王爷灶王奶奶等种类。但不论是那一类,两边一般都配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上边有“一家之主”的横批。
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洛川人认为他有爱吃好的和爱打小报告两个特点。他整天守在锅灶前,吃香的,喝辣的,还监视妇女的勤懒和饭菜的好坏。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君上天庭向玉帝汇报人间一年来的各种情况,而且经常会添油加醋,说东道西。这样一个得罪不起的神灵,老百姓对其既敬畏又害怕。为了让灶王爷多向玉皇大帝多汇报好事,少汇报坏事,洛川人在除日贴灶神的时候用黄表把灶王爷的眼睛遮住,据说有些坏事灶王爷就看不见了。平常睡觉做梦梦见了狗,则认为是摔了碗筷,得罪了灶王爷,第二天一定要向灶王爷赔不是。
二十三日“送灶神”,是老百姓向灶爷讨好的活动。群众早早制作了四角供儿(北塬)或烧饼(中塬和南塬),赶集买了糖果等。到了晚上吃罢饭后用红公鸡活献于灶前,作为灶君上天的座骑,还要献供品。北塬供品为十个供儿,三双筷子,取圆满之意,即灶君给玉帝的汇报能令主家满意。南塬供品为十二个烧饼,十二个饼子代表十二个月份,遇到闰年则为十三个饼子。因为月份、季节与农事息息相关,体现了深厚的农业文化传统。祭灶时先烧香,再吊表,还要跪着说“二十三,灶王老爷上天,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上天只说全家好,回宫多带金银宝”之类的话语,吊完表后,行三跪九拜大礼恭送灶王爷上天。等到了除夕再将灶王爷迎回。
腊月二十三过后,人们上街赶集买回灶神画,但不能说“买”灶神,而要说“请”灶神。到了除夕,先将灶神画贴于灶前,晚上放好供品(一般是人们专门捏制的供儿),点上腊烛,然后烧香叩拜,再说一些“今天过年了,请灶爷老家回家来,请向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之类的吉祥话。反映了人们朴素的生活愿望。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娶媳妇、嫁闺女不用选日子,称为赶乱婚,大路上娶媳妇的,送人的,行门户的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8、九曲黄河阵
气象万千的黄河奔流到黄土高原,弯了大大的一个弯,圣贤们就在这大弯里留下了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阵是谁留下的?有人说是《封神演义》中云霄、琼霄、碧霄摆下的黄河阵;有人说是姜子牙摆的军事阵图演化来的;还有人说九曲是元始天尊的太极图,普及到正月社火活动中,演绎成九曲黄河阵了。
黄土地上,转九曲是最出彩的一出戏。传说九曲可以消灾免难、开运生祥,八十老转了九曲都可以活到九十九,所以一到时间,十里八村,芳邻远亲都赶来转九曲来了。
春节社火活动中,庄稼人在平坦的地上布下九曲黄河阵。九曲设九门,九个城池合成一个大方阵,即所谓的八卦套九宫,有人说这是九个小太极图合成一个大太极图。九曲的九门象征了东、南、西、北、中、日、月、罗苍、计都九大星君,即九曜星,其中的五个方位星君: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中方为土。中方祭祀的最高神位是太上玄元祖师。一方水土一方人,有的地方说九曲黄河阵的九门有风神、黑龙、山神、牛王、地皇、人皇、玉皇、故魂,中方仍是太上玄元祖师。后一种说法更贴近了老百姓的生计命运。
九曲用361根高粱秆扎成九曲阵,进出门用四根高粱秆扎成,暗应了365天,天天大开鸿运。有的地方中间用7根木椽扎成,高悬7盏灯叫七星灯。九曲横竖19行,共367盏灯。九曲是神仙之阵,环套环、城套城。中央太上玄元祖师的牌位高悬在一张高桌上,青松翠柏笼罩。高桌上摆出或7或9或12层绚丽的灯山。
庄稼人在九曲阵361盏红绿灯盘上,巧装萝卜或洋芋制成的灯碗,布三次蓖麻油,浸棉花灯芯。九曲阵的四角堆起四个火塔塔,寓意四季如春。
天一落黑,唢呐、锣鼓、大秧歌到神庙先参老佛,把神仙请到九曲阵前,又请天上诸神;地下的鬼魂也请来乐活乐活;还请邻村秧歌队,亲朋、好友、芳邻。
春节,春风悄悄地潜入了人间。转九曲最怕风,伞头跪地拜幡祭风:“正月十五到灯门,风师婆婆一声请,祈求今晚别刮风,转了九曲交好运。”
祭毕风,伞头率领秧歌队绕着九曲黄河阵转一圈叫“围风”,说来也怪,风师娘娘正轻歌曼舞,祭风、围风秧歌一唱毕,她知趣地小歇去了。
秧歌队进九曲门时,礼炮喷花,长号齐鸣,锣鼓喧天,大秧歌舞起了彩色的波浪,父老乡亲喜笑颜开也进了九曲门,人流像黄河的浪花疾波。伞头高歌:
第一门,一帆风顺财源通。
第二门,二龙戏珠喜气生。
第三门,三阳开泰显吉庆。
第四门,四季平安瑞气生。
第五门,五福祥光五谷丰。
第六门,六六大顺永太平。
第七门,七星连环万事通。
第八门,八面威风人欢腾。
第九门,九州大地永繁荣。
转九曲主客两队秧歌联谊,赛艺、赛歌,内容集中在东西南北中五门上:“东方青龙降吉祥,南方朱雀灯光明,西方白虎聚宝盆,北方玄武好年景,中方万物土中生。”
还有的点“五方”,借东方的青、南方的红、西方的白、北方的黑、中方的黄歌颂古代英雄,激励后人往高处走,远处看,创一番事业。有的地方转九曲,会长高举太上玄元祖师、玉皇、人皇、地皇、黑龙、风神、山神、牛王、故魂的牌位转九曲阵,这些神灵管人的生老病死、五谷、六畜、发财、换鸿运的事,庄稼人想些好办法让神灵们高兴高兴。九曲阵的中方地皮宽展,转九曲的人可以跪下叩头,向太上玄元祖师求官、求财、求子、免灾、免病、免官司……希望神仙们高兴了,把张大伯、李二哥、七大姑、八大姨的事都操在心上了。
九曲转完了,满心欢喜的神灵都骑鹤、驾云回到了自己的洞天福地、金銮宝殿。女人们早在暗中瞄住了九曲灯,待亲朋们刚转完九曲,抢上前去端灯,端了红灯养小子,端了绿灯养女子。端回去的灯挂在门前,放在灶王面前,端回的灯越明越好。明年生了相公、千金,偷灯的媳妇还回来的灯,比端的灯更精致些。
九曲转完了,仍完好无缺,谁也不敢说长道短、玷污神灵,谁也不敢踩断灯杆、绳索,否则怕受惩罚……
转九曲,庄稼人的智慧亮出来了,豪情抒发了,鸿运开了,娱乐的心满意足了,神灵也祭祀了。浑厚的黄土地上,年年转九曲,转了不知几百年了,上千年了,可越转越红了。
9、丑场子
丑场子,主要是表演蛮婆、蛮汉夫妻之间0 打斗的二人场面。
关于蛮婆蛮汉,据有关资料介绍:他们每年拖儿拉女,携带简单行李,挨庄过村游串,每到一处她们先挑选一个旧窑破房住下,由蛮汉照管孩子,蛮婆即依门入户寻找食物,她们每到一家,不像平常乞丐一样诉说自已的苦难,并自称会相面算卦,先是一番吉言利语的巧说,说张三面相好,将来会当官发财,讨好主人家,促使给些东东西西,她们见什么要什么,俗谚有“就像蛮婆家见甚要甚”之说,因此有的人家见蛮婆来了,把比较珍贵的东西都给藏了起来。如果不给她们便会说李四面相差,更会说些不吉利的话语,强行你禳解,总要主人家拿出些钱财才罢休,否则没完没了。人们为了求个平安,心里虽然有些怨气,但嘴里谁也不想惹她,认为给了东西算带走了祸,迎来了福,就这样她们不劳而获一出门就是一年半载。
在秧歌中扮演的蛮婆、蛮汉是富有传奇色彩,表现民众中的一种思想情趣,其化妆服饰为夸张式的,美则特美,丑则愈丑愈好。蛮婆身穿宽袖白布衫,戴黑水纱网子,脑后扎麻花辫,辫上插根大葱,眼角点眼屎,两耳挂红枣或辣椒,左手提油葫芦,右手拄擀面杖,蛮汉则耳吊棉花蛋,眼角夹眼屎,脖颈挂油瓶,翻穿羊皮袄,前弯腰,后背锅,左手提旱烟袋,右手拄拐杖,表演时在锣鼓家什的伴奏下,摇头晃脑,扭腰拧胯,一会儿肩并肩,一会儿面对面,一会儿手挽手,一会儿嘴对嘴,蛮汉背蛮婆,蛮婆拉蛮汉,互相配合,夸张扭动,反正丑中显美,逗得观众前仰后合地哈哈大笑才算最好。
表演时一般也有唱词如:
蛮婆唱:蛮婆家蛮蛮婆家蛮,蛮婆家出门没打扮,
东村转来西村串,又相命来把卦算。
蛮汉唱:蛮婆相跟我蛮汉,命里注定是穷光蛋,
白天吃得百姓饭,黑里又把草窑钻。
四、美食与特产
洛川人民素以面食为主,重主食而轻蔬菜,尤嗜辛辣,好酒好茶。粗粮细做,细粮巧做,颇具特色。
1、洛川面花
洛川面花是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的特产。面花,也叫花馍。洛川面花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和馈赠亲友的礼品。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在陕北与关中的交接地带,是一个“取千里瞬间,收百里风俗”的地方,民风民俗兼收并蓄,人文积淀深厚。洛川的面花、软馍、黄黄、油糕都是具有洛川浓郁民俗风情的饮食。 面花,也叫花馍。洛川面花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2、陕北荞麦
陕北荞麦是延安传统出口产品之一,主要产区为延安北部各县,亦有“陕北三宝,荞麦、羊肉、地椒草”之说。全市种植面积约百万公顷,年产荞麦数十万吨。延安荞麦生长期长,光热能条件充足,加之颗大皮薄、面白粉多、筋大质优,做面食洁白细长,光滑爽口。其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均高于大米、小麦,食之不仅味美,且有防止血管硬化,控制糖尿病和消积化滞及抗癌等功效。因此身价日高,营养学家称之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绿色食品。
3、陕北苹果
陕北土层深厚,海拔800~1100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果实积累糖分,是苹果的最佳适生带。所产苹果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运、无污染,品种近70个,其中大部分为富士、新红星、元帅等优良品种。全市种植面积140万亩,年产量约10亿公斤。尤以洛川县的苹果为佳,被国家外贸部、农业部、商业部、全国供销社列为苹果外销基地县,号称“中国苹果之乡”。
五、摄影器材
拍摄洛川县风光和人文最好2相机2镜头,一个超广镜头拍摄风光、建筑、山脉,建议10-20镜头;一个70-200拍摄人物等局部和特写。文中照片全部是使用宾得K1数码相机,宾得DFA28-105镜头,宾得K5-2数码相机,宾得FA100-300PZ镜头。
六、其他提示
去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一年四季皆可,春秋季节最佳,天高气爽,空气通透。山路崎岖,行车注意安全。
很全面的节奏 照片拍的不错 照片拍的不错 中国苹果第一村 照片好看的很 中国苹果第一村。 乐川苹果就是美呀! 中国苹果第一村 洛川苹果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