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之陕西渭南临渭区朱王秧歌剧
2023年2月3日,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中心广场元宵节活动之非遗文化之朱王秧歌剧等图集。“朱王是个秧歌窝,男女老少都能歌,舞台剧目知多少,大曲小调如牛毛。唱了三天又三夜,没唱完只牛耳朵,本是惊艳绝伦技,百花争艳露锋矛。”这是渭南市临渭区朱王村人人都会说的一首小诗,赞美的是朱王人引以为傲的“特色秧歌剧”。
讲的是农家故事,唱的是农人心声,场地多选在田间地头,道具基本选用纺线车、烟袋锅子、小木墩等农家生活器具,朱王秧歌的特色大概就在于其中透出的浓厚泥土气息。
虽然是田间的歌谣,但朱王秧歌剧在演唱方式上也是极其讲究的,现存曲调多达60余种,生、丑、净、旦俱全,还有一整套唱、念做舞的表演形式。表演阵容也比较强大,一般需要二十到三十人不等,与农民的劳动声、鞭哨声交织在一起,朴实而细腻、柔媚而奔放。
关于朱王秧歌的渊源,有多种不一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朱王秧歌源于南方。据说,清代初期的顺治年间,朱王村有个叫王文恺的人当时在南方当官,经常听到当地农夫下田劳作时歌唱一种民谣,十分动听,他便借休闲时间到农家田畔、路边或者地头欣赏农夫们唱歌,并且跟着学习当地人的腔调哼唱,并且渐渐迷上了这种曲调,王文恺便把一些唱得好的青年男女邀请到他的私宅教他唱练,时而久之便逐步掌握了秧歌戏曲的大曲小调百余种。后来,他年迈退居故里,就给村里的年轻人教唱这些南方民谣,由于曲调悦耳动听,爱听好学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学唱民谣的演唱团体,便形成了秧歌剧这种剧目。
而另一种说法认为其源于宫廷。创始人还是朱王人王文恺,只不过这次他是在清庭宫内为官,传说热爱文娱的他与清宫内的秧歌教练凌通、广福、吉开等人关系很好,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向他们讨教,后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掌握了秧歌戏曲的大曲小调,解甲归田后便教起了村里的年轻人,其演唱形式与道具配置均依照宫廷里的表演程序进行,一直传唱至今。
支持地方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秧歌看上去很是热闹喜庆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