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中国花馍节图纪
2019年5月10日至12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美民间’中国花馍艺术节”在渭南桃花源民俗文化园举办,来自渭南和山西的“岚县”面花、甘肃的“庆阳”面花、新疆的“昌吉”面花、山东的“胶东”面花等620件各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花馍作品齐聚一堂。艺术节现场热闹非凡,人头攒动,人们来到花馍的艺术殿堂,纷纷驻足欣赏,陶醉其中,一个个面团在花馍艺人的巧手下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前来观看的人们大饱眼福。各地花馍争奇斗艳 尽显民俗瑰宝之魅力
有关花馍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汉代,起初多以祭祀为主。随着不断发展,如今这些花馍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婚嫁、寿诞、祭祀三大类别,各地的花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花馍造型以花、鸟、虫、鱼、戏剧人物等为主,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内涵丰富,每一个造型都与当地的民俗紧密结合,展示出当地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热爱。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面花艺人们利用自己世代相传的技艺,用一幅幅寓意美好的作品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福。渭南临渭区的《幸福中国 富美临渭》、西安的《喜迎新中国成立70华诞》、韩城的《祖国万岁》、陕西延安的《筑梦起航新时代》、河南三门峡的《五谷丰登》、甘肃庆阳的《中国娃娃迎新春》还有山西晋南的《普天同乐》等诸多作品,都寄托了面花艺人们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
其中,作品《祖国万岁》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合影留念,作品高2.19米,“2.19米代表的是今年是2019年”作品的作者闫秋云说,“作品正中间位置盘踞着两条活灵活现的神龙,构成龙腾虎跃,中间一个 “福”字,寓意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配五谷寓意五谷丰登,牡丹花、莲花和太阳花的点缀,则象征着祖国繁荣昌盛,和平富强,人民丰衣足食,幸福安康,安居乐业“。烟台龙口市的《祖国吉祥》由56个形态各异,色彩鲜丽的花鸟虫鱼组合而成,寓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七十年来历经沧桑,几度悲凉矢志不渝,五十六个民族共艰辛,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咸阳三原的张新文师傅带来的作品《诸事大吉》是当地群众平时用来小孩满月和过岁时送的,寓意平安健康。顶层的鸡嘴里含着一只蝎子,是长辈希望孩子少受病虫侵害,喜乐安康,五个尾巴象征着五福临门,翅膀用鱼的形象展示出来则寓意着活泼,因为是猪年,底座的位置有四只猪,周围的牡丹象征了富贵,简单却又寓意深刻的花馍作品寄托了长辈对孩子无限的祝福。渭南合阳的《龙凤双喜插花馄饨》是孩子结婚时男方舅舅送给外甥的礼品花馍,一龙一风结为一对,表示双喜临门、婚姻美满、天长地久。作品《贺寿》则是女儿为父母过寿准备的,是为了祝福父母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美轮美奂的花馍既是美的化身,又是情的使者,更是礼的载体,它贯穿于婚嫁、满月、庆寿、丧葬等各个阶段的人生礼仪之中。人们把美好的夙愿、虔诚的祝福以及对生活的憧憬、一起融进这一朵朵艺术之花中,真挚深情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
民俗文化视觉盛宴 精彩纷呈
此次花馍艺术节除了花馍展示外,还有渭南各地的民俗表演,舞蹈《陕西关中八大怪》利用肢体语言和舞蹈元素,将 “陕西关中八大怪”表现出极强的地方元素,给渭南本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草编情深》将临渭区的草编工艺,通过灵动的音乐,曼妙的舞姿,让观众看到了临渭人的勤劳质朴和善良纯真。《眉婉新韵》从动作编排、音乐设计、服饰选择等从每一个细节都展示出临渭区的地方特色,以临渭区人民工作生活、文化娱乐等场景为元素,整个舞蹈优美渲扬,充满活力,展示了渭南人民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吸引住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原创歌曲《临渭情书》用歌声和MV的形式展现临渭旅游地的美妙,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山水与景观融为一体,让人们感受临渭之美。一曲《我和我的祖国》,引起了全场的共鸣,大家合音共唱,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福。
另外,艺术节期间,富平、华阴、大荔、合阳、韩城等县(市、区)的带来的秦腔、皮影、器乐表演等轮番上演,为渭南群众奉上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渭南传承与发展 民俗文化的“根”与“魂”
渭南素有“华夏之根”的称谓,是中国戏曲之乡和民俗之乡,而花馍作为渭南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在渭南地区广泛流传,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所辖的11个县(市、区)均有传承,其中以合阳、大荔、澄城、华州、蒲城、富平等地最具特色。目前,合阳面花、渭北(大荔)面花、澄城面花、华州面花均已入选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蒲城面花和富平面花正在进行市级非遗项目申报。
在渭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字圣”仓颉创造了汉字、“酒圣”杜康酿造了美酒、“史圣”司马迁著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作为我国的戏曲之乡和民俗之乡,渭南拥有华州皮影、富平阿宫腔、澄城尧头窑等传袭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增添了渭南人民的自信和自豪。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文化事关传承,更关乎城市生活与城市的未来。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创新机制,加强培训力度,创新宣传形式,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设立传承基地、举办花馍培训班、开展传承展演等方式,不断扩大渭南非遗文化社会影响力,使非遗文化实现了由“天折”向“勃发”的转变,“指尖技艺”也正在逐渐转化为“指尖经济”,带动更多群众成为优秀民间文化的爱好者、传承者和传播者。渭南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统领,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强化政策扶持,坚持项目为王,努力培育非遗文化品牌,全面做好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民族传统美味弘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工艺流传下去 这举办到啥时候? 民族传统美味弘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传统美味弘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