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富平县银沟遗址调查勘探发现318座古窑炉,采用科技考古手段对该遗址出土的实物进行的考证及研究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专家表示,通过科学考古研究探讨文献记载中的唐代“鼎州窑”、五代“柴窑”与富平银沟遗址的关系,有望破解“鼎州窑”和天下第一窑“柴窑”之谜,或将改写现有中国陶瓷史。 文物调查勘探确认遗址面积2.3平方公里 早在2008年全国第3次文物普查时,银沟遗址就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点”;2011年10月,富平县政府将银沟遗址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2012年起,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对富平县银沟遗址进行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确认了银沟遗址面积为2.3平方公里,遗址内遗存有古城遗迹、古窑炉遗迹、古墓葬遗迹等。遗址地表和地下有大量唐、五代、宋时期的瓷片和唐代砖瓦建筑材料等遗物。 在文物调查过程中,采(征)集到瓷、陶、石等质地各类型标本980件,其中瓷器863件包括青瓷648件、白瓷87件、黑瓷66件、茶叶末釉瓷19件、浅黄色瓷5件、酱色瓷9件、灰色瓷两件、彩色瓷两件、素烧瓷25件,种类十分丰富。 另外,在文物勘探过程中共发现各类遗迹1910处,其中窑炉318座、灰坑832处、矿物质原料遗迹234处、古井145眼、夯土城墙基址两处、房址8处、道路10条、壕沟12条、墓葬112座、扰土坑229处。 制瓷技术已达到景德镇窑的最高水平 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会同浙江大学文物保护与鉴定中心等采用科技考古的方法对银沟遗址陶瓷标本进行测试、对制瓷工艺开展研究,并利用科技手段对陶瓷标本进行断源、断代,确认陕西银沟遗址是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非常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银沟遗址出土的瓷片标本具有唐末——北宋早期的文化特点。 研究表明,该地区制瓷原料十分丰富。该遗址出土的实物标本无论是白瓷、青白瓷还是青瓷和黑瓷,其原料都可以采用就地取材,这里具有制造各类瓷种所必需的全部原材料。 根据遗址出土的瓷器呈现青瓷、青白瓷、黑瓷和白瓷等多品种的事实,有理由相信这里的窑工从五代时期时已分别掌握了胎、釉的二元,包括二元以上配方技术。这项技术比景德镇窑运用二元配方技术(元代)早了近300年。从工艺学的角度分析,该遗址出土的标本,不论是青瓷还是白瓷,胎薄、均匀、圈足十分规矩。器型丰富、规整,说明工具、模具水平高超,辘轳车精度高。特别是一类青白瓷,胎体细腻,瓷化程度整体较高。其透明度、胎体之白度、强度、烧成温度等等均已达到明代景德镇窑的最高水平。釉的玻化程度高,胎釉结合好,釉面质量好,纹饰精美、做工精巧。该遗址出土的陶瓷残片品种丰富,工艺技术水平非常之高。特别是白瓷(青白瓷)的技术水平属当时最先进的水平,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从这个角度上讲,陕西银沟遗址出现的窑业生产在中国陶瓷史上应有其重要的地位。 银沟遗址将建工作站进行科学考古发掘 考古专家表示,由于银沟遗址的性质特殊,探讨该遗址与唐“鼎州窑”和五代“柴窑”的关系,既是此次科学考古研究的难点也是创新点。一旦认定该遗址是唐“鼎州窑”和五代“柴窑”,那么中国古陶瓷研究不曾解决的千年之谜将被解开,这是中国陶瓷史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银沟遗址将有望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对象,这一观点将改写现有的中国陶瓷历史。“银沟窑”的研究必将提升陕西陶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鉴于银沟遗址保护发掘的重要意义,陕西省文物局将督促指导地方政府尽快组织编制银沟遗址保护利用规划,以规划为指导做好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坚持适度、合理利用原则,并与城市文脉、记忆传承相结合做好遗址展示。同时,陕西省文物局将指导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尽快在富平银沟遗址建立工作站,科学制定考古发掘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来源:西安晚报 |
2011年170余户业主在渭南城区玉州花园小区购房,至今延期两年多
一杯醇香的葡萄酒,总能让人生发出许多浪漫的情绪。临渭区葡萄产业园
民警带领肇事嫌疑人沈某准备指认车祸现场 嫌疑人正在指认车祸
Powered by 渭南荣耀科技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2008-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