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食是中医的一种病症,多因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致使乳食停滞于中焦而引发的肠胃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孩子进食过多,损伤脾胃,影响运化,妨碍气血运行,这种情况被称为积食。
我们常按需喂养宝宝,却在不经意间让孩子吃得过饱。
在节假日,孩子可能会吃到一些不常吃且难以消化的食物。身体好的孩子可能会腹泻一两次,将其排出;而体质较弱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积食、高热,甚至可能再也不想碰这类食物,这就是“吃顶”。
宝宝吃完饭后,胃还未完成消化任务,如果此时睡觉,大脑休息会使胃蠕动减缓,食物在胃中积存的时间就会延长。时间越长,积食的可能性越大。
饭后,身体气血会集中在胃部工作。此时受寒会使血液停滞,食物在脾胃中积存过久,容易导致积食。
宝宝受惊后,脸色会发青,尤其是两眼之间。受惊会导致肝气瘀滞,进而影响胆的运动和脾的运化,减弱胃的功能。
宝宝穿得多会产生内热,而六岁前的孩子是纯阳体质,火气比成人大两成,热量不易散发,容易形成高热积于体内。高热最易积聚在胃口,久而久之会导致食物过度腐烂,形成积食,宝宝的嘴巴也会有口臭。
如给孩子吃药、打针等,可能会影响宝宝的胃口。毕竟这些行为会伤害宝宝的内在平衡,导致体内激素紊乱,使宝宝的胃蠕动减慢,从而可能导致积食。
1. 食量减少或厌食:孩子平时食欲良好,突然间食欲不振或厌奶,可能是积食引起的。
2. 哭闹且睡眠不佳:食物滞留体内会化热、化腐,导致宝宝异常哭闹和睡眠异常。
3. 舌苔白厚,口臭:食物在胃中停留过久会腐化,引起口臭和呼气有酸腐味。
4. 脸色异常:积食会使脾胃运动减少,肝胆运化不利。脸色发青可能是受惊过度积食所致;脸色发黄则可能是脾胃受寒积食。
5. 腹胀、腹痛、放屁臭:食物腐化会产生气体,导致宝宝便秘和腹胀。
6. 懒言、喜趴、精神不振:积食时,宝宝的脾胃、肝胆等运化会停滞或减缓,血液供应不足,精神状态也会较差。
7. 大便干燥或恶臭、五心烦热: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越长,发热越大,大便干燥的可能性越大。五心(双手心、双脚心和心窝)温度偏高,甚至可能引起食积发热。
1. 汤药:常用的治疗宝宝积食草药有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即焦三仙)、炒鸡内金、莱菔子等。
2. 推拿或中成药:宝宝较小时可直接进行小儿推拿。长大一些则需中药配伍治疗。可尝试神曲消食口服液、健胃消食口服液、小儿七星茶颗粒等中成药。
3. 运动锻炼:积食是食物在胃里积存不消化。可让食物动起来,如采取泄下或呕吐的方式。运动是加速食物运动的一种方法。常规运动如慢跑效果较慢,可多做蹲起运动、仰卧起坐或弯腰干活等。仙人揉腹对小儿积食也非常有效。
4. 饮食治疗:饮食上,尽量让宝宝吃易消化、消食的食物,如山楂片、果丹皮等。还可将大米干炒后煮粥(即焦米粥)给宝宝喝,或将鸡内金焙干、磨碎后放在饼中给宝宝吃,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已开展儿科中医特色门诊,如果您的宝宝出现以上症状,欢迎大家咨询。
联系电话:0913-2060163/2060173
地址:渭南市妇幼保健院门诊2楼儿科中医特色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