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荣耀渭南网,结交渭南乡党,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荣耀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编者荐语:
学习知识,实践操作,进步就在脚下!
以下文章来源于摄影新镜界 ,作者编著:
2024年5月14日上午,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主办的银发讲堂,邀请江苏省文联原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原主席沈遥授课。沈主席围绕“风光摄影艺术创作”这一主题,以简朴语言、图文并茂影像,深入浅出的做了阐述,受到参加银发讲堂爱好摄影的老同志欢迎。
一、风光摄影的基本定义
1.风光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种样式,拍摄和审美对象是纯自然和非人为的景观,但是也可能将一些人物、动体及人工建造的景物一同摄入画面,而这些动体和建筑在画面中只占较少的空间和较小的比例,是整幅画面中的一个视觉元素,并成为自然景观中的一部分。
2.风光摄影也是表现和获取自然美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以展现壮美或秀美的自然风景为目的,因此具有唯美的艺术倾向,比较注重艺术的形式美感。
3.为了追求美的艺术效果,拍摄者注意运用光、影、色彩、线条、块面和空间等造型手段和摄影语汇,再现或表现自然面貌,以满足视觉上的愉悦和美感,画面追求完美,以达到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
二、风光摄影的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
在风光摄影中所谓“天时”是指一年之中季节气候以及一天之中天气和光线的变化。
1、季节气候的变化: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化;春季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夏季一片深绿,郁郁葱葱;秋季叶红花黄,色彩斑孄;冬季白雪覆盖,银装素裹。
2、天气的变化:是指晴、阴、雨、雪、雾等不同天气的变化,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同一景物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拍摄方法和画面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3、光线的变化:是指一天之中阳光的变化,其中包括光线的角度,强弱和色温的变化。光是摄影的先决条件,由于光位的变化,同一景物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面貌,有时差异十分明显,甚至面目全非。在顺光、侧光、逆光、散射光以及高色温光、低色温光照射下拍摄相同景物,其面貌和画面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1)、顺光:景物色彩明快、线条清晰、形态真实。缺点在于景物反差弱,缺乏立体感和表现力。
(2)、侧光:景物立体感强,能显现出光影的表现力度,由于光的横向和纵向运动,景物的受光面会在比较短时间内发生变化,拍摄时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缺点在于光线反差过大时,会影响景物面貌的真实再现,拍摄技术有一定的难度。
(3)、逆光:被摄景物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或呈剪影状。景物的“肩部”多有轮廓光,画面简洁,反差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逆光或侧逆光下的景物,色彩厚重,立体感和空间感强,能产生幽深凝重的艺术效果,逆光摄影曝光技术难度较大。
(4)、顶光:被摄景物之间具有明显分离感和节奏感。被摄景物往往会显出不真实的面貌和不完整的效果,除特殊自然环境外,很少运用顶光拍摄风景。
(5)、散射光:在多云或阴天的气候中产生的光线,光线比较柔和,没有方向性,景物色彩显得饱和,线条隐约、反差较弱,缺乏光与影的表现力。
(6)、色温的影响
色温的影响是指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由于光线色温的作用,使得景物的色彩和面貌发生相应的变化。
色温对景物的影响表现为两种倾向:
强化:色温与景物同为暖色调或同为冷色调时色温对景物的色彩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暖色变得更红,冷色变得更蓝。
异化:色温与景物互为对比色调,色温对景物的色彩会产生异化作用,暖色温光线下的冷色调景物,其色彩会趋向暖色,反之,便趋向于冷色,此种情况尤以清晨和傍晚环境最为突出,一些优秀作品中的景物出现的奇特色调,就是利用色温的差异和变化拍摄成功的。
作为一名风光摄影者要熟悉光线的变化,摸索出光线变化的规律;要掌握每一种天气条件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景制宜,灵活运用,在拍摄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如雨中的古镇,雪中的长城,雾中的树林,原野上的日出和日落等,都能显现出环境和光影的特色。
(二)、地利
在风光摄影中所谓“地利”是指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地理、地貌的物质形态,如山峦大地,峰崖洞壑,江河湖海,花草林木。风光摄影选择被摄的景物要能显现出点状、线形、块面和色彩的形态和面貌,这些点、线、面、色彩的形态和面貌要能体现出构图的法则和意义,具有明显的形式美感和审美价值。
比如:同样是山,黄山要比南京的紫金山等一般形态的山要美,同样是村庄,皖南山区的小山村要比苏北平原的村庄要美,要有特点。
1、点线面的构成
点、线、面是存在于自然景物之中的物质属性,也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条件,风光摄影的构图,应该首先考虑对景物中存在的点线面的发现、选择和组合。
(1)、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线是点的运动轨迹,面是点向周围的扩大,线的横向移动和排列可以形成面,粗的线也可视作窄的面,面与面之间的界线也可视作线,线的转折与连接构成景物的形状,形状的边沿又是线。
(2)、线形的性质
线有直线、曲线、折线之别;有粗细、浓淡、虚实之分。不同的线形,给人以不同的联想和感受,例如平直线和竖直线给人以稳定感和挺拔感,曲线给人以优美的动感,折线给人以突变的升降感,线的粗细、浓淡、虚实,又给人以轻重、刚柔、动静的感受。
(3)、线与形的运用
线与形不但具有单独美,而且具有彼此之间的组合美和映衬美。对线和形状的发现,往往会引发摄影者捕捉自然美的灵感和趣味。可能是一棵树的枝干显出的线,也可能是延绵起伏的山峦所形成的曲线都会引起摄影者的兴趣。其实不少风光摄影佳作就是做的“线条文章”。
明显、清晰的线并不难捕捉,但是隐约、含蓄的线常被忽略,关键在于对线形敏锐度的培养和提高。
2、色彩与形态
(1)色彩组合是指景物与景物之间色彩对比、排列、衬托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色彩组合的目的是使风光照片产生美感。
色彩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调性:即暖调(红、黄、白),冷调(兰紫黑),中性调(绿、棕、灰),在黑白灰三色组成的黑白照片中有高调、低调和中灰调。
(2)色彩基调是指照片色彩的总体倾向。往往照片中的背景和非中心景物的色彩为照片色彩的基调,而照片中的主体景物的色彩应为基调色彩的对比色。
(3)色彩组合的二个要点:
a、要有明确的调性,不论选择什么样的景物和背景,要求照片的色彩应统一在一个基调之上。
b、要有与基调成对比的主体色彩,如照片的基调为冷色,照片的主体应选择用暖色或中性色景物,若基调为暖色,主体则应为冷色景物。
3、角度的变化
自然景物的位置高低、形状大小、宽窄、方圆、曲直……都是自然形成,不可以改变的,但是摄影者把持相机的位置是可以移动的,因为机位的移动,景物也会随之移位、变形。照片中许多巧合和完美的画面就是因为拍摄角度的变化和精心构图的结果。
平视:画面视野开阔、平稳,给人以正常的透视感和亲近感,景物的面貌能够得到真实反映,拍摄远景和大场面的风景时多采用平视的角度。
仰视:仰拍的照片改变了正常的透视感和高度感,采取仰角近距离大广角拍摄时,景物的透视感和高度感就会明显增强。
俯视:俯拍可以纵览近处和远处的景物,可以展现地面众多景物及伸向远处的延展线,能强化画面三维空间的效果。
斜视(左或右):是指从被摄景物的前侧方的位置观察和拍摄景物,原先在正面看到景物形成的水平线,此时成了斜线并向远处延伸。斜视拍摄景物可以出现三个改变:一是改变画面的透视效果,二是改变景物的形状,三是改变景物与景物之间的比例和位置关系。
4、景别的差异
由于距离的远近而产生了不同的景别,可分为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全景:画面宽阔,包容量大,全景照片以势取胜,拍摄全景要注意大而不空,景中有物。
中景:一般是一两处或两三处景物的组合画面,画面构图严谨,要能表现出一种意境。
近景:一般是拍摄一个景物,最多是两个景物,如沙丘上的一棵树,小溪旁的一垂柳,近景照片要求表现出景物的造型和特点,如选树,枝干要优美、舒展;农家小院,要有特色,近景的照片是以景物形态的优美,构图的完美取胜。
特写:拍摄一处景物的某一局部,形成有趣或有美感的画面,多属风光小品,如拍一、二朵花、枝干、屋檐的一角,要求构图要严谨,注意突出细部和质感。
5、前景的运用
前景在风光摄影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它具有以下四个作用:
①起到烘托、渲染和美化主体的作用,使得前景和主体景物之间相映成趣,并具有内在的联系。
②起到点缀和宣染的作用,起到画面的补白、填空和平衡的作用。
③起到扩大景深,增强透视感和空间感,增加画面的三度空间的作用。
④起到对比的作用,运用大与小、前与后、深与浅、高与低的表现手法,达到前景与主体之间的对比效果,从而加大表现主体的力度。
前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前景的位置可以放在照片的上、下、左、右或四个角的位置,前景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虚影,这一切都要根据主体景物的实际形状和表现意图来决定,最终达到完美画面的目的。
(三)、人和
在风光摄影中所谓“人和”是指摄影者对大自然中的景物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表现的技术技巧。其中包括摄影者对大自然的美的发现,再现和表现的能力,如构思立意,场景设置,构图用光等方面的技术技巧。
“人和”也是指摄影者的眼光和水平。所谓眼光就是要能在大自然中发现美,罗丹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所谓水平,是指摄影者的技术和技巧,一旦发现了美,还要有将“美”拍摄下来的能力,这是要靠技术技巧来保证的,否则,即使发现了美的景色,最终也不能拍成好的照片。
1、写实与写意
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摄影创作方法,写实的风光作品讲究照片的精确、质感、真实和自然,追求再现大自然的原始面貌;写意的风光作品则是在被摄景物面貌基本真实还原的基础上,更多地依照主观情感和表现意图,运用摄影的技术、技巧,适当地改变被摄景物的形象、色彩、空间、基调,从而创造出比真实场景更具美感,更有意境的视觉图像。
2、结构画面中心
风光照片,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心景物,其他景物只是陪体,起到烘托和突出主体的作用。主体可以是一个很完整的景物在画面中占相当比例,或者由于具有明显的质感而十分醒目;主体也可以是一个不完整的景物,可以是一个形状,一个线条,一个物体局部突出的质感,或者是相互联系的若干个物体的组合。
主体景物有几个特点:其一,体积小,与整个画面相比是面与点或面与线的大小比例关系;其二,色彩要突出(黑白影调也是如此),与整个画面的基调色彩呈对比色;其三,主体景物一般处在画面黄金分割率的四个最佳视点的某个位置上。
3、均衡之道
所谓均衡不是对称,也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追求一种不对等的均衡,不是完成物质(数量)的平衡,而是追求视觉的均衡,均衡是凭摄影者的感觉来确定的,而不是靠计算得出的。
影响均衡的原因至少有三种:
一是景物大与小(有与无)比例的失衡,拍摄时只注重被摄主体,忽略了画面另一端哪怕是较小景物的陪衬和烘托作用;
二是景物位置不当造成失衡,拍摄者如果能够熟悉和运用“井”字形黄金分割率的构图法则,将主体景物置于或靠近四个最佳视觉中心点,画面自然会感觉平衡;
三是景物之间色彩(包括黑白)比例不当造成的失衡,例如,照片上端景物的色彩重于下端景物,左边景物色彩重于右边景物,主体景物的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弱于背景的色彩等等。
4、虚与实
在所有摄影样式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三维空间的当属风光摄影,所谓深度空间是指画面的纵深感。表现三维深度空间的方法:
一是通过调节光圈的大小、控制景深的办法,使景物之间产生虚与实的对比效果;
二是通过调节快门速度,拍摄虚晃动体的方法,使动体与背景之间产生虚与实的对比效果;
三是运用追随动体的拍摄方法,使动体与背景之间产生虚与实的对比效果。
5、空灵与意境
在画面上留有大面积单一的清白色或浅灰色调的空间,而被摄主体只占较少的面积,这是风光摄影结构画面的一种常见的形式。空白是摄影一种语言,具有抒情和写意的风格。照片空白多于实景,要求面积较小的实景的形状、色彩、质感和动态要有特点或趣味,要醒目或夸张,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否则画面就会显得空白平淡、乏味无趣。
6、想象与创造
面对大自然中的千景万物,风光摄影者往往缺少的就是想象,当摄影者置身于陌生的风景面前,往往会被整体或局部的色彩、图案所吸引,按下快门完成拍摄,至于能否采取特殊的拍摄方法,能否改变景物的面貌,创造出更有意境的画面,却很少考虑,这是拍摄者缺乏想象力的表现。一位具有想象力的摄影者,往往会打开记忆的闸门,展开“想象”的翅膀,凭着感觉和经验,让一幅幅与眼前相近似,但又更为完美的画面不断浮现在脑海中,依照这些理想中的画面,摄影者运用掌握的技术手段,甚至“不择手段”拍摄完成他们心中的那幅更加完美的摄影佳作。
供稿:沈 遥
编辑:左胜前
审核:向金林
|
|